緬懷古典家具收藏家王鐵成先生
我的目光,也不由得落到墻上的一幅字上:歷史、文化、美術、實用、耐久、增值,這是2005年11月,王鐵成先生為我們《中國紅木古典家具》雜志題的詞。20年來,它一直掛在我辦公室的墻上。
說到王鐵成,大家都知道他是一位老藝術家,但其實他也是一位古典家具收藏家。同時,他也與我們《中國紅木古典家具》雜志、中國紅木古典家具網和中國紅木古典家具理事會有著很深的淵源。昨天,我在中國紅木古典家具網老版本上輸入“王鐵成”3個字,僅在2003年到2015年的12年間,就檢索出與王鐵成相關的文章14篇,而且都是我們自己撰寫的原創文章。這就得說到王鐵成先生與我們的關系了。雖說王先生是著名演員,但他是很平易近人的,在延續近20年的時間里,我們的記者多次采訪他,每次他都是非常熱情、積極配合的,而且還多數都是約在他家里,我想這可能出于王先生謙虛的本性和他對中國古典家具熱愛的緣故吧。
干媒體的,特別是小記者,都希望能多采訪一些明星大腕。可事實上,明星大腕們并不好約,因為主動上門的媒體太多,他們要挑挑揀揀,即便是同意接受采訪,一般也不往自己家里領,而王鐵成先生不是。也正因為這一點,我們也才對他更有親近感,更多了幾分敬重。
2005年11月,是我們的記者第一次到王鐵成先生家里采訪,那時候,《中國紅木古典家具》雜志創刊還不到2年,我們的記者也都是剛剛入門的年輕人。采訪過程中,王先生就一邊介紹一邊耐心的講解。孩子們回到編輯部,都說是上了一堂中國古典家具的專業課。這次的《王鐵成釋文古典家具》一文,刊發在我們《中國紅木古典家具》雜志的2006年2月號上。
我個人認為,所謂的“收藏家”,應該具備幾個基本條件:一是藏品,應該具有一定的數量和質量,比如就古典家具來講,你就那么幾件,那恐怕算不上“家”;其次是對藏品領域有濃厚的興趣和熱情;再次是眼力與鑒賞力,能夠識別真偽、優劣;第四是對該收藏領域和藏品文化有深刻的理解,收藏家對相關領域的文化背景、歷史沿革等,有深入的研究和獨到見解。當然還有其他條件,但上面這四點是最基本的,我覺得王鐵成先生除了在藏品數量上,不像有些文化界的收藏大家那么富有之外,其他幾點還是匹配的,因而稱他為收藏家也不為過。
我沒有親自到過王鐵成先生家,我只是聽我們采訪王先生的記者回來講,正如王鐵成先生送給我們的那幅字,那里面的“實用”2字,我的理解是,王鐵成先生認為,中國古典家具具有實用性,這些家具不是純擺設,而是日常用品,要把它用起來。而他家里那些古典家具,也總是他從使用需要的前提出發淘弄來的。首先是喜歡,其次是需要,再有正趕上機會,又符合他的經濟條件,于是就順理成章的到手了。王鐵成家里的每一件家具,他都能津津有味的講出它的來由故事,我想這也是王先生能對媒體坦蕩直率的原因吧。
2014年12月,我們的記者第3次來到王鐵成家。先生的院落叫海棠園,居舍取名五風樓,客廳四周掛滿字畫,絕大多數都是王先生親筆,尤其是廳堂正中大幅的《岳陽樓記》,整整占據了一面墻。王先生說,自己早年跟隨書法大家黃苗子先生習字,正巧,黃先生和王世襄先生同住在朝陽門南小街的一個四合院里,經黃苗子引薦認識了王世襄,在王世襄的指點下登堂入室,后來又結識了史致廣、張德祥、胡德生等朋友,故王鐵成說,他天生就跟習字和紅木家具有緣分。
那一日,天空晴朗,海棠園內黃葉滿地,五風樓中丹桂飄香,王鐵成先生欣然命筆,為我們題寫了“中國紅木古典家具”8個大字。
一直以來,我們始終銘記和感恩王鐵成先生給予《中國紅木古典家具》雜志、中國紅木古典家具網,以及中國紅木古典家具理事會和中華木工委的大力支持,感謝他作為一位大藝術家,給予了我們紅木媒體人以足夠的尊重。
王鐵成先生千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