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為櫥?何為柜?眾說紛紜中有人落錘定音
八方觀點|高郡強\文2017-07-05
本文觀點:古典家具中的柜與櫥兩物什,無論在民間還是學術界對其認知都是較為模糊的,它們的定義以及來由更是眾說不一。本文從說文解字的角度,參考各方學術觀點,綜合文字學、語言學、器型學等學科,對“柜”與“櫥”產生的諸多文化基因進行分析,給出了如下注釋:櫥,早于柜的出現。它是一種以貯藏食物為最初功能需要的,流行于南方地區的多功能性木質庋具。而柜,是一種以收納衣物或貴重物品為早期功能雛形的,后廣泛應用于北方地區,一般體量較大且不設有悶倉和余塞板的有門庋具。
在北方人民的生活中多言柜,少稱櫥。習慣意識上,柜有門且高大,櫥有屜而低矮,恰與南方對二者的認識和稱謂相悖。本文拋開南北認識與稱謂習慣不談,僅從學術意義上來分析——柜與櫥究竟有何區別?它們又都是從何演變而來的呢?
古典家具中的柜與櫥兩物什,無論在民間還是學術界對其認知都是較為模糊的,它們的定義以及來由更是眾說不一。
文物大家王世襄先生是較早從專業角度為它們定義的學者,在王老的名著《明式家具研究》一書中是如此定義的:“柜,以儲藏為主要用途的有門的家具。”“櫥,南方稱柜為櫥,是一種主要用以儲物的家具。”顯然,依字面理解柜與櫥僅是南北稱謂有別,其實質功能相同的同類器物。
而作為長期研究蘇作家具的南方學者蒲安國先生則對柜與櫥有了具體界分,他在《明清蘇式家具》一書中說:“蘇式家具中的櫥與柜的區分,主要依據高度與寬度的比例。櫥一般高度大于寬度,故統稱立櫥;柜都低矮,有的寬度大于高度,所以俗稱矮柜。前者如書櫥、衣櫥、碗櫥等,后者有箱柜、老爺柜、畫柜、錢柜等。北方則相反,將書櫥稱書柜,衣櫥稱衣柜,而把各類矮柜都稱櫥,如悶戶櫥、聯二櫥等。”濮先生的論述從一方面印證了王世襄先生關于櫥與柜存在南北稱謂不同的觀點,另一方面也站在南方地域視角上闡明了對櫥與柜特征的區分界定。




的確,在北方人民的生活中多言柜,少稱櫥。習慣意識上,柜有門且高大,櫥有屜而低矮,恰與南方對二者的認識和稱謂相悖。


拋開南北認識與稱謂習慣不談,僅從學術意義上來分析柜與櫥究竟有何區別?它們又都是從何演變而來的呢?
漢字學是考證一件器物由來的重要途徑之一。中國漢字大都由表形和表意的間架組成,解讀這些結構或許可以從中發現許多隱性密碼。于是,筆者嘗試著從“柜”與“櫥”二字中找到我們所求答案的線索。
先看“柜”字。柜同“櫃、匱”。形聲字。結構中的“匚”表意,其形像放東西的器具。“貴”表聲,兼表貴重物品大多藏于此“櫃”中。“木”字旁表明其材質為木頭,合起來的意思是用樹木制成的收藏貴重物品與衣物的家具。而“柜”字本為樹名,指柜(ju)柳。
據此分析,柜(櫃)的出現從一開始就與收納衣物和貴重物品有關,其前身由上方開蓋的箱演變而來。南宋劉松年所繪《唐五學士圖》中的盝頂式竹質書柜,工藝考究,畫中一書童正欲從柜中取出卷軸、書冊等物,可見該柜在當時即是用于裝藏貴重和清雅之物的器具,否則怎會入得五大學士的雅集?

另據,宋·戴侗著《六書故》中載:“今通以藏器之大者為柜,次為匣,小為櫝。”《說文解字》中也將“匱”,定義為匣。如此看來,在當時柜與匣無甚區別,只有大小之分。
有史料證明,唐代已經出現了較大的柜,有專門存放書籍的書柜。于是,柜便呈現出一個體量大的特征,所謂大者為。而“柜”字中的“巨”是否隱含著其體量之意呢?尚無從考據。

再看“櫥”字。形聲字,“木”表意,古文字形體像棵樹,表示櫥用樹木制成。“廚”表聲,“廚”字很有意思,將之分解,其中“廠”是沒有墻或只有一面墻的房屋之義。“豆”是古代一種盛食物的器皿。“寸”則表示烹煮食物需要掌握分寸之義。綜合起來“廚”的本義當為廚房。
由此推斷,“櫥”字起源必與廚房或存儲食物的空間有關。木器鑒賞大家張德祥先生認為,櫥應該由古時的糧倉發展而來,經過生活與文化的變遷,逐漸由儲藏糧食轉變為存放其他雜物,后來裝上了門,才演進成現在櫥的形式。張德祥先生的觀點恰與漢字學對“櫥”字的研斷不謀而合。
南宋佚名《蠶織圖》中便有一處畫面,描繪的是一位村婦正將蠶絲織物放入長桌上的櫥內,此櫥采用框架結構,兩層雙開門,盝頂式,櫥底與足間施角牙,與后世明清時期的櫥柜在形制上已經較為接近了。

有考,“櫥”這個名稱出現在兩晉之后,要早于“柜”的出現,這種論斷不無道理。俗語講“民以食為天”,對于人類而言,食物是第一需要,圍繞食物的獲取與保存便成了一種生存需求與社會形態。櫥的產生自然順理成章。
而“柜”的出現與食物沒什么關聯,卻與人類的第二大需求“衣”有著聯系,它體量較大,且開有門,其目的就是為了便于存放衣物。后來,柜與櫥隨著歷史的演進,功能逐漸多樣化,并發生重疊。這便形成了北方多稱柜,少見櫥,南方恰恰反之的地域文化特征。此正如王世襄先生與蒲安國先生所言,但論其起源與功能作用在家具上的定義就遠不止南北稱謂不同那么簡單了。
如果從家具專業角度給“柜”與“櫥”做個注解的話,張德祥先生的定義更為貼切。張先生告訴筆者:“柜與櫥應在民間習慣與歷史傳統的稱謂中有個大致的區分,即帶悶倉式或余塞板的有門的儲物器叫櫥,沒有以上二者的叫柜更為合適。”
說到此,我們似乎對柜與櫥的起源、功用和結構有了大致的區分。一件家具的產生絕不是孤立存在的,定與其所在社會時代和環境密切關聯,可以說家具的發展史就是一部人類生活演變的文化史、思想史,從中我們可以管窺到太多家具的外延文化。
因此,筆者在參考各方學術觀點的基礎上,綜合文字學、語言學、器型學等學科,對“柜”與“櫥”產生的諸多文化基因進行分析,從而給出如下注釋——
“櫥”:早于柜的出現。它是一種以貯藏食物為最初功能需要的,流行于南方地區的多功能性木質庋具。
“柜”:一種以收納衣物或貴重物品為早期功能雛形的,后廣泛應用于北方地區,一般體量較大且不設有悶倉和余塞板的有門庋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