鄒楓與京都鄒氏木雕
人物|朱方剛/攝影 李巖 /文2016-06-13
還是在 2015年初,北京恭王府舉辦了一次國內規格最高的木雕藝術展。在這次名為中華傳統木雕技藝精品展的展會上,一則消息不脛而走:北京藝威木業有限公司董事長鄒楓正在制作一件精妙絕倫的木雕藝術品《清明上河圖》。可是,在這次國家級的展覽上,鄒楓的木雕作品《清明上河圖》并沒有露出真容。借著展覽的機會,許多人向藝威木業董事長鄒楓求證這則消息的真實性,鄒楓僅是不置可否地笑笑說:“快了。”

那么,是什么原因,使得大家對鄒楓的這件作品投以如此高的關注呢?眾所周知,《清明上河圖》是北宋著名畫家張擇端的作品,在中國美術史占有絕對的統治地位。由于畫面真實地表現了北宋年間汴河兩岸的生活風貌及民間習俗,因而一直被世人所推崇。若要駕馭這樣一幅藝術珍品,沒有精湛的雕刻技藝和對文化的深刻理解,想在木雕上達到神魂化境這個標準是很難的。正是因為這個原因,大家才對鄒楓的《清明上河圖》寄予希望。
2015年 7月的一個下午,鄒楓的《清明上河圖》終于露出了真容。這件緬甸花梨的雕刻藝術品,長4.65米,寬0.86米,厚0.15米。據說,為了創作這幅作品,其所用的刀具就達一萬多把,更是鄒楓領著眾位工匠辛勤勞作三年多時間才完成。而且,這件作品里包涵了諸多木雕流派,比如東陽木雕、徽州木雕、云南劍川木雕、臺灣木雕等,可謂集木雕技法之大成。最引人注目的是,在畫面的左上角,京都鄒氏木雕幾個篆隸,被雕刻成一方印章的模樣。這也是京都鄒氏木雕流派第一次出現在世人面前。

在鄒楓的辦公室,隔著一張茶臺,鄒楓侃侃而談。鄒楓認為,所謂流派,是以地區文化背景為底蘊,以不同的表現手法為手段,以匠人的精神為內涵構建出來的一種木雕藝術表現技法。不僅有來源,也有出處,更具有集中使用地方雕刻技藝的典型特征,比如東陽木雕,是從建筑雕刻技法而來,因此在藝術表現上,有石雕的特點;再比如徽州木雕,則來源于當地民居,因此雕刻上有版畫的影子。而京都鄒氏木雕,則來源于北京地區的雕刻技法。那么,什么又是北京地區的雕刻技法呢?鄒楓認為,北京是文化之都,來源于全國各個地區的雕刻技法,在建筑上、木制品上、家具上都有所體現,這些來源與各個地區的技法與北京濃郁的京城文化融合在一起,形成了鮮明的北京文化特征:博大、經典、精致。而京都鄒氏木雕,從概念上說,定位在京派木雕則更準確,是融合各家雕刻技藝所長的綜合技藝流派。
難道,在雕刻作品中,單純用一種技法不成么?鄒楓認為,由于每種雕刻技法雖然源遠流長具有典型特點,但是在一件大的雕刻藝術品中,任何一種技法都有其局限性,以至于不能滿足藝術品神魂化境的需要。就拿《清明上河圖》來說,樹木的雕刻,若用單一技法去表現,往往下刀深邃,可是從另一個角度來看,當光線不同時,單一技法雕刻出來的作品卻沒有任何層次,因之顯得呆板而缺乏靈動,所以只有采用鏤空技法,將樹木的每個枝椏、樹干的不同側面精雕細刻,才能展現出畫面樹木的層次、景深,也更加立體和鮮活。

其次,京都鄒氏木雕在題材上,更加注重其內容的歷史縱深感、文化感、藝術感。比如在《清明上河圖》完成后,鄒楓又開始了《富春山居圖》的創作。鄒楓覺得,將這些歷史上的著名作畫用木雕的形式表現出來,其意義不僅是重現了當時的歷史風貌,最重要的是,給人們展現出一幅立體的、靈動的、具有生命力的作品。從而將文化的血脈從歷史延伸到現在。而這種題材方面的文化意味,則成為京都鄒氏木雕作品的又一個典型特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