寧家和與典藏雅居
人物|肖工2020-04-07

? ? ? ?
“使命”這個詞,在那天下午,在我們的交談中,寧家和不止一次的提起。
“使命”這個詞,在那天下午,在我們的交談中,寧家和不止一次的提起。
我們在茶桌的兩邊,面對面坐著。平時并不太愛講話的他,那天滔滔不絕。看得出他很興奮,帶點激動,或者是激情。
現(xiàn)在回想起來,他的亢奮,是我們的談話,觸到了他胸腔里那鼓脹著的使命感。
一、使命感,不是與生俱來的
不是人人都有使命感,也不是做什么事情都一定要有使命感。寧家和剛邁入到紅木家具這一行時,沒覺著有什么使命感。
一、使命感,不是與生俱來的
不是人人都有使命感,也不是做什么事情都一定要有使命感。寧家和剛邁入到紅木家具這一行時,沒覺著有什么使命感。
寧家和與紅木家具結緣,有偶然也有必然。說偶然,是青春時代的他在規(guī)劃自己人生道路與目標時,紅木家具本不在選項之內,他感興趣的是藝術。
上大學,他讀的是師范大學的藝術教育專業(yè),畢業(yè)后在廣州教書,教學方向仍然是藝術涵養(yǎng)與素質教育。若不是王世襄,他可能至今仍然是教育戰(zhàn)線上一名辛勤的園丁。
轉折跟王老先生有關。
寧家和的父親是做木材生意的,而岳父則在京從事古家具修復。正是這一職業(yè),使他們與著名大家王世襄熟絡,王老先生還給岳父提寫了“德成古典家具行”的店名。但這并不是促成寧家和改行的真正動因。真正讓他棄教從“木”的力量,是王老的《明式家具研究》。

雖說寧老師此前對這部著述早有耳聞,但他并沒有讀過。而當他真正讀進去了,進入到了那個世界的時候,他被深深地觸動了。
《明式家具研究》是王老的一部力作,堪稱經(jīng)典,研讀過它的人不計其數(shù),而寧家和作為其中之一,它收獲的不僅僅是學術見解,更有一種情感上的共鳴,他隱隱地感覺到,心底里一種潛伏許久的莫名的東西被喚醒,而蠢蠢欲動。
一位偉大的哲人說過一句話,世界上沒有無緣無故的愛,許多看起來的偶然,實際上包含著必然的結果。難道不是嗎?——父親的木之緣,岳父的古家具之緣,寧家和的藝術之緣,木+古家具+藝術,這不就是對明式家具的完美詮釋么!
所以,他寧家和命里注定就是要棄教從商,不,是棄教從藝。這是上天給他的使命。
這一年,是公元2009。
二、使命感,是在過程中堅定的
“典藏雅居”是“德成古典家具行”衍生出來的一家新企業(yè),這個招牌名是總經(jīng)理寧家和的主意。
搞藝術出身的人,做事總離不開他的藝術視角。寧總認為,真正的好家具,本身就應該是藝術品。藝術品的標志,是被收藏界認可。若被收藏家接受,首選應該是以紫檀黃花梨為原料的藝術家具。典藏雅居的定位就是走這種經(jīng)典、收藏、文雅的藝術家具之路。
話雖這么說,但畢竟飯要一口一口的吃,路要一步一步的走。父輩的技能終不屬于自己,他要從頭學起。
作為紅木家具行業(yè)的新兵,《明式家具研究》就是最好的教科書,反反復復,他不知翻了多少遍。而且越讀越有感覺,越堅定了他做藝術家具的信念。
物件也跟人一樣,接觸久了自然有感情,更何況它是自己的“老師”呢。《明式家具研究》成了他的心愛之物。他家的書架上有不少書,朋友來了,有時候會借去看。寧總說,借哪一本都行,但這本不行,他還在書的扉頁上寫了一句話:此書乃吾心愛之物,恕不外借。
從書中學,向長輩學,更主要的是從實踐中學。剛起步時,他們的小廠只有8個人,寧總既是老板又是工人,他要跟工人們在一起。

紫檀家具,不是誰想做都可以做的,也不是想做好就一定能做好的,紫檀有紫檀的木性,有紫檀的特有工藝,想要會跑,必須先學會走。
雖說典藏雅居并非是從一張白紙上起步,但他們仍要從最根本處入手累積經(jīng)驗。初期他們以花梨為材料,再后又做酸枝。雖然花梨、酸枝不似紫檀金貴,但他們低材高做,也件件是精品。許多時候家具還在制作過程中,就被買家交了全款定貨了。
紅木家具質量好不好,材料處理也是至關重要的一環(huán)。材料處理到位,成品家具就穩(wěn)定,不易抽脹開裂。在認真分析材性的基礎上,他們還創(chuàng)造性地運用了二次烘干法,就是在半成品的時候,進行二次工藝處理,經(jīng)過這一道工序后,材性更加穩(wěn)定,這也是典藏雅居家具很少有返修的關鍵點。
最初的幾年,就是在這學習與實踐的過程中走過來的。或許是天賦,或許是受父輩的影響,抑或是他自身的努力,總之,寧家和很快成為了一個懂行者,和有獨立見解的傳統(tǒng)家具制作人。與此同時,他一定要做出藝術品家具的信念也愈發(fā)的堅定。

三、使命,是在奮斗中達成的
下面這個時間軸,很能說明問題:
2009年,接觸紅木家具這一行,跟著看,跟著學。
2012年,成立公司,做花梨家具。
2014年,開始嘗試紫檀家具。
2015年,紫檀家具占比30%。
2018年,紫檀家具占比50%。
2020年,紫檀家具占比90%。
由此可見,典藏雅居有著明確的企業(yè)發(fā)展目標,而且,它的目標也在一步一步的實現(xiàn)。并且每走一步,都積累了自己頗具感想的心得。
“那一次,聽張德祥老師上課,張老師說‘家具如歌’,我太有同感了。”寧總說,“歌曲是有韻律的,家具也有韻律,這個韻律就是家具自己的規(guī)制,也叫內在規(guī)律。”
是的,這十來年,寧總就是在不斷的學習、實踐中使自己的認識不斷飛躍,對紅木家具這一行,他也參悟得越來越透,典藏雅居的作品,更是得到了越來越多人的追捧。
細品典藏雅居,發(fā)現(xiàn)它的作品有兩點尤其突出,一是細節(jié)絕不含糊,二是改良創(chuàng)新。
舉個細節(jié)不含糊的例子,椅背靠板的S彎,大多數(shù)做法是把板材用火烤彎,省料,但扭曲了木材,容易反彈變形;而典藏雅居,它是用大料鋸出彎板,費料費工,但順應材性,不易變形。
至于改良創(chuàng)新,這在典藏雅居的許多作品上都有體現(xiàn)。寧總認為,畢竟時代進步了,老樣子在某些地方,已不符合當代人的審美取向,這就要適當修正。這里的“適當”是關鍵,適當就是有道理,而這個道理,取決于動議人的認識高度與底蘊。
進入2020年,寧家和又有了新的目標。他說,基本上就全部改做紫檀了,集中力量做紫檀藝術品,這也是典藏雅居定位的初衷,現(xiàn)在是時候了。

我問:做紫檀家具,最大的體會是什么?
寧總回答了三點:
第一,紫檀出材率太低,太費料了,所以要加倍地珍惜材料;
第二,太費精力了。要做出紫檀的美感,就要高要求,任何一個細節(jié)都不放過,所以更加的操心費力;
第三,贏得客戶的好評,有一種被認可和被尊重的感覺,這時,就會有一種成就感。同時,也更加深了自己的責任感和使命感。
懷揣使命的人,自有生活動力,也更有創(chuàng)作動力。有使命就有責任,有責任就更有追求。這是對中華木作文化傳承與創(chuàng)新的追求,也是對藝術的追求。基于此,我們對寧家和與典藏雅居寄以厚望。
識別下方小程序碼進入典藏雅居專屬門店

?
相關:典藏雅居獲譽“中國京作家具品牌企業(yè)”
典藏雅居:將思想注入到紅木家具當中